网校首页 > 教学园地 > 校本教研 > 正文
教学园地
教学活动
校本教研
教研随笔
诵中华经典承民族精髓 ——校本课程点滴体会
2010-06-11 00:00:00 霍丽娜 点击:
 主题词:
    摘要: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诗词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学习古诗,最好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诵读。我校的校本课程《走进诗苑》,精选了我国古代的经典诗词,以诵读为主要形式。从《三字经》、《弟子规》到《论语》;从古诗四季篇、爱国篇到励志篇、学习篇……教师采用熟读成诵、表演诵读、想象入境、联系扩充、变换花样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诵出诗词的韵味、诵出与诗人的共鸣、诵出美的感受,把学生们带入了诗歌的海洋。
    正文:
    我国是有着三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诗歌在这几千年的文明中有着独特的历史作用,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可以说: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词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俗话也说:根深才能叶茂,源远才能流长。古诗词的文化熏陶必须从孩子抓起。
    我校的校本课程《走进诗苑》,精选了我国古代的经典诗词,以诵读为主要形式。从《三字经》、《弟子规》到《论语》;从古诗四季篇、爱国篇到励志篇、学习篇……把学生们带入了诗歌的海洋。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谈到学习古诗,在我看来,最好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诵读。
    小学生期是孩子大脑和各种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个时期孩子学习的重心在右脑。古诗文韵律优美,语言精炼,对仗工整,节奏感强,富有想象力,适合小学生认知特点,能充分刺激右脑,利用孩子的直觉记忆力和潜意识,在自然状态下快乐吸收,从而增强其记忆力和创造力。
    许多人对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不以为然。其实,背诵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长到三岁,已慢慢学会语言应用,此时应引导他们背诵一些有价值的经典著作。有研究表明:儿童在背诵过程中精神完全放松、舒展,朗诵与潜意识互动,可提高创造力、注意力和判断力。
    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可极大地开发记忆潜能。无论是谁,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没有良好的记忆力是不行的,因为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在诗文诵读中,记忆目标不断明确,记忆习惯随机养成,记忆潜能也能得到有效开发。古人对“诵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那么如何诵出层次,诵出韵味,诵出精神?我以为应抓住下面这几点:
    一、诵读,诵出诗词的韵味。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诵,一定能诵出它的韵味。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些读得好的同学表演读,然后大家反复练习是激发兴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如上《咏雪》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难点由学生质疑解答),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如“大雪纷纷何所似”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未若柳絮因风起”要读出神气的语气等)。请一些学生起来尝试,然后带动下面的学生,大家就能快一些进入角色,为更高层次的诵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一开始的时候,学生会比较害羞。只要老师鼓励,还是有同学愿意尝试的。
    二、诵读,诵出与诗人的共鸣。
    情是古诗文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师只有带领学生尽情诵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学生才会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共鸣,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孟子曾说过:“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古诗的意境,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更好地体会诗境。
    如杜牧《泊秦谁》,学习之前我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使学生了解到:杜牧生活的晚唐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仍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杜牧不由发出这样的感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学生只有了解到相关的背景,才能更好地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
    三、诵读,诵出美的感受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对于处在审美能力形成阶段的少儿来说,短小精练、节奏优美、形象生动、内蕴幽远的古诗正是积累审美经验的绝佳材料。通过吟诵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进而增加其艺术修养。古诗是作者由生活到文字、由面到点的结晶物。而作为读者则要通过驰骋想象,将这“点”再次还原成“面”,甚至可以扩大,从而得到深刻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在系统性的教学中通过有序、渐进的积累。就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逐步提高。如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了作者于大雪纷飞之时,因嗅到梅花的幽香而发现墙角梅花傲风斗雪、凌寒怒放的动人景象,作者心有所悟,写下此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吟诵,通过联想、想象就会自然地把“墙角”、“梅花”看作是身入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将凌寒怒放理解为一个人顽强的斗争精神的象征,由此受到坚强意识的教育。 
    就诵读的方法而言,在实践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熟读成诵法。
    古诗教学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位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
    熟读成诵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表演诵读法
    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背诵方法之一。我在指导学生背诵《静夜思》时就采用了此法:淡淡明月之下,诗人在屋内来回踱步,忽然抬头望见窗外皎洁的明月,不禁感慨万千……学生入情入境的背诵表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诗内容,体会到作者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三、想象入境法。
    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如学习《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从网上下载了儿童flash动画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画面,熟悉的画面,暗合的诗意,和谐的音乐,使学生身临其境,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随着画中诗句的出现竟情不自禁地诵读起来。古典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炼的文字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气氛,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将这些诗词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读懂原诗,而且也使他们读出画面,读透意境,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四、联系扩充法。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如杜牧的《柳》:“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掩溪。”罗隐的《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杨万里的《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
    五.变换花样法
    二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是较短的,单一形式的读,学生会感觉很枯燥。所以我采取多种方式交替,以自读、同桌对读、小组接力读的方式读熟,再以诵诗接龙、擂台赛、抢答的方式巩固,以小组长检查、评选背诗小能手等形式反馈诵读效果。孩子们在“比、学、赶、帮、超”中增强了团结协作,也感受熏陶、领略诗趣。
总之,诵读古诗,就像是在和诗人们进行心灵的聚会,我校《走进诗苑》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使的我们全校师生融入到浓浓的是诗情画意之中,我们在诵读中游览着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在诵读中感受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文化,在诵读中汲取和传承着民族精神,在诵读中将中华文明的接力棒顺利传承……

上一条:谈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培养与影响
下一条:《古诗中的思乡情》教案

学校地址: 北京市通州区新华西街16号 备案号:粤ICP备11070504号   邮编: 101100   电话: 010-69553713

粤ICP备15038409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1202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