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校首页 > 教学园地 > 校本教研 > 正文
教学园地
教学活动
校本教研
教研随笔
谈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培养与影响
2010-06-11 00:00:00 邱学玲 点击:
 主题词:激发兴趣 形式多样 不断积累
    论文摘要: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的命脉。在古诗的教学中,教师以小组为单位和多种教学形式开展教学,让学生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指导学生背诵古典诗文探索古诗意境,感受古诗韵味,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是大有益处的。更增添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热爱。
    我校校本教材一二三年级主要以小学生必背古诗词20、40、60首为主,四五年级必背80、100首古诗词。可以说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古诗教学在小学教学中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急于求成,教学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容易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古诗的情趣也深受影响。反思过去,我们说小学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一、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兴趣,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兴趣不稳定。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要把激发兴趣当作重中之重,贯穿于全过程,课前要导趣,有时在教学古诗导入新课时边猜谜边用简单的、直观形象的简笔画,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如:在教学《咏鹅》一诗时,可一边用谜语讲述,一边画出一只鹅的轮廓。再用白色粉笔淡淡地点出雪白的鹅毛,红色粉笔勾出浓浓的冠子、红掌,绿色的粉笔点染一池清水。从而使得画生动逼真。最后在画旁提上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拨。”这样的诗画相配,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一下子将学生投入诗境之中,更是一下子对整首诗有了大概的了解。又如在教学《咏鹅》、《画》这类古诗时,新课开始,师可采用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这会立刻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把他们带入课文的特定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利用投影展现画面,当学生被画面景色陶醉时,就用录音机放一段轻音乐,再加上一段课前设计的旁白,向学生娓娓讲述诗人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既把握了基调,又领悟了诗意。课中,当学生学习疲乏时,教师可运用一些现代教学手段调节学生的情绪,重新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巧用音乐渲染气氛,精心设计有趣的板书等。我们教学时要灵活掌握,不拘一格。
    二、渗透学法指导,帮助学生触类旁通
    古诗词的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配乐读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读的乐趣,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这样的古诗课堂教学,学生读书不下十遍,学生不仅读得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当堂背诵根本不成问题。
    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然后在此基础上划出正确的停顿标记。一般来说,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如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教给学生这些基本知识后,再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吟诵,找出重音。按照这种方法吟诵时,小学生就会不知不觉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诗中,对诗的意境体味得会更深。
    三、注重量的积累,感悟内化
    教学一首诗时不仅仅要重视让学生明白一首诗,更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在学生学习完一首古诗后,我们应推荐一两首与所学诗词有关的诗词加从拓展,丰富学生的积累。推荐的古诗词可以是同题异文,如:教《悯农一》向学生推荐《悯农二》;《绝句》等;也可以是同人异文,如:我们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首诗后,可引导孩子们了解李白的《赠汪伦》等其他的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诗,扩展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孩子积累。
    四、巧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虽然读诗不可少,但一节课四十分钟,光读诗会使人乏味。如果我们采用写写、画画、唱唱、演演等形式,把各科教学整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就会使古诗的教学效益倍增。
    1.绘画背。
    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再者,美丽的画面可以增长学生的记忆,因为一切美的形象,最容易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教学《鹅》一诗时,在学生的诵读时,我勾勒了一幅引吭高歌的白鹅戏水图,寥寥数笔,诗意全现。教学《锄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头脑中再现农民伯伯在田间辛苦劳作的情景,学生一个个感慨万千。教学《一去二三里》时,我布置学生为这首诗配一幅画。学生的作业虽显稚嫩,但烟雨中的村庄,错落的小凉亭清晰可辨,倒也生趣盎然。
    2.表演背。
    小学生是爱表现的,我们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倾洒
热情。通过表演来展示学习成果是再现古诗意境的好办法。“表演”可以化抽象语言符号为生动直观的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因而在教学易表演的古诗时,等学生在了解诗意后,可激励他们上台表演。如在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一个学生饰贾岛,一个学生饰童子。他们在松树下相遇,便拱手相拜。当贾岛询问童子的师傅时,童子做出动作,指向远方正要回答时,同学也不约而同地大声读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样的动作,这样的语言使全班的同学产生了共鸣,一下子融进了诗境之中。如《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一幅村童扑蝶图。“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全诗的中心画面,这不是静止的,而是持续的活动,它生动的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充满了童趣。教学时,可以演一演,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也可以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再如在教学《静夜思》时,可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浓浓思乡之情跃然其中。
    3.歌唱背。
    音乐是一种崇高而深刻的艺术,它有强烈的感人魅力,好的音乐能使人精神振奋,增强人的进取向上精神。诗与歌本是一家,古诗很多当时是用来吟唱的。在实践教学中,如果把古诗谱上曲,让学生反复演唱,最后通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来演唱古诗,例如:学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时我教学生用《小放牛》的旋律演唱,唱首古诗卡拉OK,还有学生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拖腔拉调学古人吟诗……不但较好地理解了诗的意境,而且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体现了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对唱歌很感兴趣,在休息时、走路或其它闲暇时间里,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吟唱,这就为学习古诗赢得了时间;还有,一首千古流传的古诗,谱上美妙的乐曲,如被美妙的歌喉唱出来,人们就会赞不绝口,甚至可以把它当作一种艺术供人欣赏,使诗教学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所以,唱诗不可忽视,它将给人以美的感受,使人舒畅。除此之外,还有限时背、轮换背、接龙背、据意背、据画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灵活而富有变化。只要我们运用得当,一定能给学生带来更多背诵的乐趣。
    我们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去寻民族文化之根,立民族精神之魂,在诵读古诗过程中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精神底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的校本课还刚刚起步,还处于摸索探究阶段,我们教师更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它终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下一条:诵中华经典承民族精髓 ——校本课程点滴体会

学校地址: 北京市通州区新华西街16号 备案号:粤ICP备11070504号   邮编: 101100   电话: 010-69553713

粤ICP备15038409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1202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