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校首页 > 教学园地 > 校本教研 > 正文
教学园地
教学活动
校本教研
教研随笔
《古诗中的思乡情》教案
2010-06-11 00:00:00 刘桂霞 点击:
 校本课程开发介绍
    古诗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送,陶冶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操,培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志,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古诗作为宝贵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语言的魅力在词句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短短四句或八句诗,内容高度浓缩,内涵及其丰富。既能熔绝美的时空、远近、高低、情与景、现实与幻想于一炉,又在字里行间散发出浓郁的正义感、报国情、英雄志。开展古诗文学习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为此,根据对国家和地方课程予以补充、拓展的原则,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新的科学教育、课程理念作支撑,以批判的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态度,结合我校以艺术为特色的办学宗旨,让学生充分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开发了以《走进诗苑》为主题的系列校本课程。
    在课程开发中,我们强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年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
    在内容上,我们为低年级学生精选了短小易懂、琅琅上口的几十首名家名篇。从古诗的文学特征出发,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年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以听古诗,读古诗,诵古诗,写古诗、画古诗、等方式感知古诗之美。
    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领悟能力,引导学生在朗诵抑扬顿挫的诗句中享受古诗的韵律之美。教学时,花大力气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意蕴之美,并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利用古诗都讲究平仄、声调、
    押韵,像音乐一样有着自身的节奏美,其语言都高度概括、经典的特点。在感悟古诗中,通过为古诗配画、演唱、表演等方式使学生生成对古诗的新知、新感、新悟。以艺术的感染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高年级学生无论是在知识积累、理解水平还是想象能力上较之中年级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基于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对教材进行整合。鼓励他们收集与古诗密切相关的类似诗句与素材,利用古诗启发学生合理想象,积累古诗。指导学生根据古诗中语言描绘,大胆想象,揣摩人物内心,勾勒奇妙美景,大胆扩写后,再引导学生与古诗中短短的十几字进行比较,体会古诗的精美绝伦之处。初步体会诗句中比
喻、映衬、夸张等手法,欣赏并牢记一些千古佳句,使学生能够受到古诗中美的震撼。鼓励学生在运用中广开思路,作文中运用诗句,变中、低年级时配画为自己的画配诗、景配诗,诗编剧等形式开阔学生思路。
    “走进诗苑”课程开发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个性差异,以学生素质发展个性、审美观得到充分发展为目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始终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坚持“直面经典,丰富积累,形式多样,水到渠成”的原则。坚持“关注过程参与、肯定蕴藏潜能”的评价体系。
    古诗中的思乡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秋思》中作者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2、引导学生在学习《秋思》这首古诗中自读自悟古诗的学法。
    3、使学生能够利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使学生初步了解欣赏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学习《秋思》这首古诗中自读自悟古诗的学法。
    2、使学生能够利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利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思乡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洁的月光,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的一首诗《秋思》(板书课题)。
    二、 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一)初读古诗
    师: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生自由读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课件出示古诗,指3—4名读,读时注意纠正字音。再齐读。)
    师:读诗要有一定的节奏,谁能读出这首诗的节奏?(1生读。边读边画出节奏。再指几名读。)
    师:全班一齐读《秋思》。
    (二)了解诗意
    师:这首诗我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下一步我们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研读诗意。)
    三、 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一)理解“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谁能说说你读懂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想家)
    师:那是什么引起他的思乡情呢?(秋风)诗句是怎么写的?
    (点击课件出示诗句:洛阳城里见秋风。)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大雁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归根、大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他想家里的……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凄凉的秋风,引起作者的思家之情。因秋风而思家的,历史上还有个典
    gū chún
    故呢。晋代张翰说(点击课件出示):“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
    kuài jī
    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多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翰是张籍的同乡,他宁愿弃官而回家。而张籍此时的境遇又如何呢?有谁介绍一下张籍?
    (生交流张籍资料。)
    (二)理解“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诉呢?(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课件出示诗句)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生答)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谁愿意替张籍表达对家的思念?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三)理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信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
    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
    师:因此,他临行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师:诗人把信打开几次?
    生:一次,两次,三次……
    师:第一次把信打开,是因为——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二次把信打开,是因为——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三次又把信打开,还是因为——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已经把家书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诵《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那他还带走了什么?(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点击课件呈现)读诗。
    师: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乍起,思乡涌起,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让我们齐背《秋思》。
    五、拓展运用
    1、总结学法: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秋思》,结合我们以前的学习,你能说一说学习古诗的方法吗?(生回答自学方法,随学生回答出示)
    (1、课前查询知诗人。2、介绍背景解诗题。3、质疑讨论明诗意。4、想象诵读悟诗情。5、迁移运用背诗文。)
    2、知识迁移,自学古诗。
    师:下面我们就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在小组内学习唐代孔绍安的一首诗《落叶》。 (学生自学、汇报交流)
    六、欣赏古诗:
    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两首思乡的古诗,你发现这两首古诗的相同之处了吗?(都是由于秋天引起思乡之情的)那么在你搜集的思乡古诗中哪些是由于秋天引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的呢?请您来读一读。
    师:除了瑟瑟的秋风能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看看还有哪些事物易引起诗人的乡愁呢?(明月)下面同学们在这首吟咏明月的歌声中找出与明月有关的思乡古诗读一读。
    师:听,这声声雁鸣也能引起作者的乡愁,北雁南飞,离乡的人们多想托大雁捎去自己的思乡之情啊!下面你读一读与大雁有关的思乡诗。
    师: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唐.高适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唐.岑参
    六、总结。
    师:是啊,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我看同学们手中还有很多思乡的古诗,课后我们就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自学两首古诗,理解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古诗中的思乡情”课后自评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祖国灿烂的文化,而古诗正是这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寥寥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积淀着智慧的结晶。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加厚他们文化底蕴,培养高雅的气质。
    校本课程的古诗教学不等同于语文课程中的古诗教学,它更侧重于学法的指导,交给学生一把开启自学之门的金钥匙。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引领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思乡情,这堂课的任务不仅让学生能感悟到课堂上所学古诗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去感悟这一类古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引领感悟,体会情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掌握,不是靠教师教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去亲身参与整个探究的过程,进而得出结论。因此,我以《秋思》这首诗为例,引导学生从读通、读出节奏,到理解诗意,领悟情感,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的乡愁,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古诗的整个过程。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 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又适时地插入古诗的写作背景,引用一些课外资料,深化学生的感悟。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体会抓诗中重点词句理解古诗的内容的方法,感受到背景资料对深入理解诗情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交流提炼,总结学法
    学习《秋思》时,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古诗的方法,再结合以往的学习,学生通过交流,提炼出古诗的学习方法并不难。老师适时地帮学生总结出来,作为古诗学习的工具。
    三、利用学法,自学古诗
    当学生对古诗的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明确了古诗的学法之后,我马上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在自学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加深理解。学生利用古诗的学习方法自学了孔绍安的《落叶》,学生理解深入,体会颇深,不仅能抓住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和感悟,而且能从作者的写法和修辞等方面来欣赏,学习效果非常好。
    四、分清类别,自读赏析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还要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诗人在创作时,往往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由联想而化为具体的形象,诉诸文字表现出来,这就是古诗中的意象。因此,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感情形象去品味作者的情感,是一种很好的鉴赏方法。学生在课下搜集了很多有关思乡的古诗,在品味古诗中的情感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秋景、明月等景物分类进行欣赏,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到了作者浓浓的乡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教师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琢。2、节奏显得前紧后松,整体把握不够好。3、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不够,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以上这些不足会逐步得到克服。
    总之,在校本古诗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扬长避短,不断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让这古典文学的精华,融于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


上一条:诵中华经典承民族精髓 ——校本课程点滴体会

学校地址: 北京市通州区新华西街16号 备案号:粤ICP备11070504号   邮编: 101100   电话: 010-69553713

粤ICP备15038409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1202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