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街小学历经百年传承,具有优良的教学传统,各科教学都有着多年的研究实践经验。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校在原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基础上,积极开展电化教育辅助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摸索、探究,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也有了长足进步。
一、领导重视,管理到位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中山街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从最初的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到今天学校的数字化建设,我校的历任校长都对电化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电化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主抓。电教组长具体负责学校电化教育的实施,并有一位教学主任专门负责指导电化教育辅助教学工作。尤其是2010年新的《教育规划纲要》对教育信息化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后,闫校长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山街小学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提出:我校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作用,建立一套中山街特色的、完整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学生信息技能发展服务的信息体系。
2.修定完善各项制度
为适应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的需要,为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实施,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发展,在校长的主持带领下,我们对《电教设备使用制度》、《电子学籍管理制度》等原有的各项电化教育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明确了各项工作,做到了责任到人、管理到位。我校电教设备管理应用实现了专人负责、监察有据。
3.硬件跟进,优化队伍
我校属于改建校,在硬件配备上与他校有一定的距离,学校领导通过多种渠道、千方百计地改善办学条件。先后建设机房,添置摄像机、照相机,更换广播设备。每个教研组都配备了照相机,以便于老师们随时记录教学活动。先后投资200多万元,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
为了保证学校电教工作有效、正常的进行,学校在教师的配备上十分重视。要求电教教师在工作中做到“四有四能”。四有即:有计划、有思路、有创新、有总结。四能即:能虚心学习、能耐心辅导、能真心服务、能精心规划。在教师岗聘工作中,学校领导排除各项干扰,在课时安排上对电教教师的各项工作进行综合评估,高度肯定电教教师的工作,稳定了电化教育教师队伍,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人员保障。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学校教师整体信息化素养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的基础是教师整体信息化素养的提高,几年来,我校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遵循教师自我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不但有了一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骨干教师队伍,而且辐射到各个学科的每一位教师,使我校教师信息技术整体应用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校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学习形式,先后组织教师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图片处理、视频处理、制作课件、网络应用等多项教育技术专业知识,制定了以学校骨干力量为重点,采用名师带教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鼓励教师参加市区级组织的各项培训与讲座,并要求教师做到:按时参加、认真学习、填写记录、学后反思、及时反馈。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科整合理念,我校采取跨年级、跨学科互听互评的方式,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备课、环节设置、教法应用上,要求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进行实践和内化,采他山之石功自己之玉,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学习,我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近几年,我校教师在市区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以及课件等评优活动多次获奖。
三、活动推进,深化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
为促进我校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稳步提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作用,学校把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到学校教学工作中的每个环节,并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集中展现。
1.电子备课。提高中青年教师计算机应用水平。
2.课堂评优。推动了全校教师自觉使用多媒体技术,把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3.学科竞赛。提升了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水平,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各个学科教学的整合。
4.教师讲坛。老师们在“复备一例谈”、“三观诠释”等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5.学生辅导。学校成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 在活动中,实施分层教学。
6.电子化管理。每学期末,我校都要根据教材要求,对学生进行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测试,成绩录入到学籍管理系统。
7.互动平台。利用家校互动信息平台架起了家校沟通的桥梁。
8.数学日记、阅读展台。从手写到电子版打印,展示了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四、常规工作,稳步提高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堂实践不断深入。
几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引领下,我校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于振娟、穆建、刘桂霞、葛亚丽、聂凤霞、王雪等多名教师先后进行了课例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市、区各项课堂教学比赛中,我校教师恰当、自如运用信息技术,多人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每年一届的北京市“三优”评比活动,近三年就有约20人次获得不同奖项。在 “北京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论文评比中,我校15位教师获奖。学校也多次获得信息化建设先进集体、电教优类校等称号。
2. 深入开展电子学籍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电子化学籍管理使我们一项长期工作,我校不但有专门的电子化学籍管理领导小组,而且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从未出现工作相互推诿的现象,学年开学初就做好了新生基本数据采集工作,每位教师权限分明,保证了学生信息安全。学生数据更新工作一直按照“三点汇一”的方针,既班主任,学籍老师、电子学籍老师,三个点都要明确。学籍异动手续齐全,程序严谨。数据按要求及时同步。去年我校在代表通州区迎接了市教委电子学籍检查中,我们的电子学籍管理工作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受到了当时参与检查的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学校被评为电子学籍优类校。
3、卡管工作扎实到位。
我校因地理位置原因,交通比较便利,因此使用学生卡乘车的学生比较多,学生卡管理工作量却非常大,丢卡补卡的学生每学期都有上百人,而且时间不固定,为了保证学生有卡可用,每次我们都及时办理,第一时间发卡。每学期初,我校都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刷卡注册,采取集中注册方式,由班主任收齐或带领学生集体注册,部分学生在进行分散注册,确保学生持卡注册率。几年来,我校的学生卡管理工作受到了家长的好评,多名家长到学校致谢。
4.网络和资源建设逐步完善,硬件设施逐步加强。
我校校园网于03年建成,近几年学校分期不断更新、改善信息硬件设施。完成了校园网改造,更新了计算机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和班级多媒体设备。尤其近两年,先后购进了12套电子白板设备,自筹资金20余万,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资源建设上,整合现有资源,初步建成了较完善的学校资源体系。先后收集整理了学校教师市区级优秀课堂实录,以光盘和视频文件形式分类整理储存;收集整理了教师市区级获奖论文,教师市区级获奖的设计、反思、心得及学校教师电子备课教案;整理归档了学校现有课件资源,学校各项大活动都留有影音资料以光盘或文件形式存档,所有电子照片也以日期为索引的编目储存。学校内部各种电子资源存储量接近千G。
几年来的探究与实践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也更加坚定了我校在新的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建设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的信心,今后我们会在数字化校园的理论的支持下,构建全新的、特色的信息化、数字化校园,为教师、学生建立数字化校园下的发展平台,努力探索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的新方法、新模式。为通州区小学信息化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