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校首页 > 教学园地 > 教研随笔 > 正文
教学园地
教学活动
校本教研
教研随笔
“点”到为止
2010-06-11 00:00:00 于振娟 点击:
 在学校的评优课活动中,我曾听了一节<圆的周长>新授课,课的伊始,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了什么是圆的周长及如何测量圆的周长,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各组备有大小不同的若干圆形纸片),探索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做了如下引导:1、量一量你准备的圆的周长及直径;2、求出它们的比值,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于是学生们就积极参与测量、计算,很容易地发现了圆周率并推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最后是巩固、应用圆周长公式。
    乍一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环环相扣,一帆风顺的,似乎新知识是通过学生的测量,计算,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出来的。但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加以琢磨研究,就不免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要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吗?为什么要求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周长和直径的和、差、积也会有规律吗?……这许多的疑问都是学生面对的实际问题,学生基于原有的知识,这些疑问会很自然的产生,在此活动中,显然是教师已经帮助学生挑选,简化了这些问题,给学生搭建了很容易攀登的台阶,学生也乐于在教师的这种引导下,“直奔主题”,可是他们不是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与能力的基础上,在自我构建知识,而是在教师过多、过细的引导下复习了测量与计算的知识,并没有使自己融入到对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中去,而且教师这些问题的设计也顺应了学生的惰性,因此,何谈开发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学生在自主探索学习中,教师定位于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定位的宗旨是对学生适时有效地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只有恰当的引导,让他们自己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才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探索空间,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
    此教学过程,教师过多、过细的引导已“越俎代疱”,已无视学生主体的存在。如果我们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设计,教师只需要点出探索的问题及路径:“猜一猜”,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动手“量一量”、“算一算”,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必然会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是学生自己的思考与选择,正是教师恰当的引导,才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了适合自己思维发展的空间,也许这样的设计会使课堂看起来是零乱的,但它却是真实、生动的“学生的”课堂。并且所有学生的思维都会被激发起来,思维也会在碰撞中得到不断地升华。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己研究、发现、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创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锻炼,才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习惯的养成。


上一条:有余数除法揭开了扑克魔术的秘密

学校地址: 北京市通州区新华西街16号 备案号:粤ICP备11070504号   邮编: 101100   电话: 010-69553713

粤ICP备15038409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1202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