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校首页 > 德育之窗 > 心理健康 > 正文
德育之窗
志愿者活动
政策法规
艺术教育
班主任工作
经典阅读
少先队风采
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2010-06-12 00:00:00 本校 点击:
 一、学生基本情况:
    男生,小学六年级。该生不遵守课堂纪律,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招惹周围同学,甚至动手打同学。老师批评他,他骂老师“你脑子坏掉了”。他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可也听不懂什末也不会。老师鼓励他“学校腰鼓队只有你一个敲锣的,你可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指挥整个腰鼓队呢”该生回答“那恰恰说明我不行,我太胖,体形不好,只能去敲锣”一时把老师说的无语。(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自尊水平越低的人,越难接受好话,而自尊水平越高的人,才越喜欢听好话。所以简单的说好话,不易触动学生。)
    老师和他探讨生活中的积极方面,他回答“一片黑暗,只有伤亡、玩游戏,才开心,这种开心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没有”。而当老师问他“上课影响其他同学,甚至打骂同学,你知道这样做不对吗”该生回答“我知道,但没办法,我克制不住,就想打人,作弄人,这样我会开心”(这种情况下是无法说服学生的,而是要“同感”学生。)
    二、该生的成长环境:
    该生从小生活在农村,父母一直不在身边,四年级转入我校,入学考试非常糟糕。用他的话说“我开始进入了黑暗的旧社会”。父母经常吵架、打架,经常拿孩子出气,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三、诊断和成因分析
    该生的自我感水平过低,自尊心严重缺失,表现有冲动性人格特征的临床症状。根源在于该生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导致长期的焦虑,表现在行为上往往会出现失控性的冲动。
    一个人成年以前,形成“自我感”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时期和两个敏感区域。关键时期是幼年期和少年期,敏感区域是家庭和学校。由于该生从小生活在那样一个家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入学考试又是非常的糟糕,所以该生以目前这样的面貌出现我们面前,就没有什末不可理解的了。
    四、辅导措施
    心理学研究发现,以个人习得性的无助感在短时期内是无法逆转的!在这个有关“自我感”的根本性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足够关注之前,你要解决什末具体的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做心理辅导,首先要确定合适的目标。
    1、首先不要想着怎样去说服学生,也不要去具体解决问题,先停下这一步!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老师能否与该生建立起健康的师生关系,能否先请学生坐下来谈,给学生倒一杯水,能否让学生从内心感到这个世界不是一片黑暗,是有人可以让他信任的,可以让其寻求帮助的。这样说说很简单,但要做起来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老师利用一切沟通的机会,和该生进行交流,通过各种各样的努力,终于赢得该生的信任。其间,班上有一个同学生病,父母没时间,老师就陪着去了医院。该生居然也装病,目的要老师也陪陪他。第一个目标实现了。
    2、到了这个时候,老师提示学生自己需要改变,首先改变的是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老师对学生说:“人总归会要生气的,也总归应该表达自己的生气的,但是我们能否来通过练习培养一个习惯,即每次生气了,不开心了,先想三句话,然后再表达出来,第一句话是:我生气了;第二句话是:我感到自己生气了;第三句话是:我要表达自己的生气。该生觉得合情合理,就答应了。以后多次想做游戏一样做这样的练习,不断强化学生的控制能力,伴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该生以后选择的表达生气的方法常常是在自己的大腿上拍一下,或是无声的发泄一句“他妈的”。老师设法让该生坐在靠前一些,而不是最后一排,一是该生在心理上多一点进入班级学习生活的感觉。不等该生闹事再去看他、去瞪他,而是在他不闹事、表现尚可的时候,尽量多看看他、多关注他。
    3、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努力,引导该生的积极情绪,抑制消除消极情绪,促使该生对自身、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信心,这就是对学生的教育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再着手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
    教育一个心里不健康的孩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能取得多少效果的。作为教育者,要走入孩子的心理,走入孩子的世界,在长期的接触沟通中,获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走出灰暗的心理世界。



上一条:我们的心理咨询室

学校地址: 北京市通州区新华西街16号 备案号:粤ICP备11070504号   邮编: 101100   电话: 010-69553713

粤ICP备15038409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1202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