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校园
招生咨询

勇气·眼界·蜕变:在人大附中通州校区1+3,做独一无二的自己!
     时间:2025-07-14     来源:      访问量: 

你是否好奇,当同龄人还在为中考埋头苦读时,有一群少年早已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解锁了成长的 N 种可能?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 “1+3” 项目往届优秀的学长学姐们——说说他们在1+3 的成长故事。


2024级优秀学子:赵英泽(原北京市通州区玉桥中学)

记得在刚刚来到1+3的时候,我还不会表达自己,不敢表达自己,无处表达自己。而现在,我已焕然一新,向着更高的平台前进。

1+3给我的蜕变,早在暑假就开始了。老师建议我们开展《通州中医药文化与历史现状》的调研,这对当时的我是多么大的挑战呀!一次次像我以前拒绝推销一样被赶走,又一次次在尴尬的对话中露怯。但忙碌一天后,看着手中一份份完成的问卷,也不禁感到自豪。之后,我们又有很多次这样当众表达自己的机会,渐渐地,我越发胸有成竹了,当我们去金山岭长城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路上碰到一个外国友人,我竟然鼓起勇气,跟他来了段即兴采访。回来以后,我们还结合此次研学活动进行歌曲改编,我填词的《红军最强大》同样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此外,我还两次担任戏剧节的导演、编剧和主演,都获得了不错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我越来越乐在其中。而在这以前,自诩理科生的我可是一点也不会想到自己竟然会对这些感兴趣的!我曾在作文中反复提及黑格尔本质论中的“否定的否定”,这是说,我们只有通过加深对外物的认识,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我们1+3所做的,不正是这样吗?

在这里,每个人的性格都是被尊重的,我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力与个性。在2025 年北京市中小学数学节(通州场)活动中,我和同学们化身 “出题人”,结合所学数学知识设计了新颖有趣的题目,培养了逆向思维和学习内驱力;在选修课和社团活动中,我发表了数学建模论文参与比赛,充实了自己方方面面的能力。笛卡尔说过这样的观点,越是提升自己,越是能感受到自己的缺陷之大,未知的事物之多。是啊,来1+3之前,我所未知的只是下一场考试,来1+3之后,我面对的未知是将是整个广阔的世界。


2023级优秀学子:赵一言(原北京市通州区梨园学校,现就读于人大附中本部高一)

在1+3的第一年,我认识了许多身怀绝技的老师与同学,最重要的是,在没有了中考压力而多出来的时间里,我进行了广泛的阅读。我在《活着》中感悟人生无常;在《人之彼岸》中对未来AI控制的世界展开幻想;在《孔子传》中,了解了孔子在中华文化根基中的伟大,感叹孔子超越时代的平等观念。此外,英文小说《奇迹男孩》的整本书阅读大大提升了我的英语写作水平,由此衍生的“课本剧”也让我的英语口语更加熟练。此外,1+3第一年还有初高衔接课程,为我的高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3丰富的课外活动极大拓展了我的视野,提升了小组合作能力,对我的综合素质发展有极大作用。


2021级优秀学子:范家正(原人大附中通州校区,2025年高考671分)

1+3项目第一年的学习生活中,有三件事令我记忆犹新。一是1+3的初高衔接课程。其中化学与生物的衔接课程我印象最深刻。老师们以简明易懂的方式讲解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遗传三大定律等抽象核心内容,帮助我们在高中阶段顺利完成知识过渡。二是中医药特色课程“探究影响中药药效的因素”让我深刻认识到学科交叉在解决当今复杂科研问题中的关键作用,更意识到了现代科技在挖掘和传承传统智慧中的重要意义,对我的未来学习方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三是1+3的“阅读行动”。在语文和英语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共读经典作品,通过精读、讨论和个性化表达,引导我们深入思考。以英语学习为例,1+3项目第一年的共读书目是《奇迹男孩》。每完成一章阅读,小组需自行分工并协作完成相关任务。我常担任“Moral Master”角色,负责分析角色行为的道德性。起初,我的评判往往流于表面且感性,但在老师指导和同学反馈下,我逐渐学会剖析行为背后的逻辑,辩证看待问题,从而对人物形成更全面客观的认知。通过精读这本书,我不仅积累了词汇、提升了阅读能力,还增进了对外国文化和生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我思考尊重、包容与成长等命题,培养了观点形成、输出与吸收的能力。尤为可贵的是,原本对阅读无感甚至畏难的我,在一年"阅读行动"的熏陶下,开始体会到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并将这一习惯延续到高中学习。

难忘1+3项目第一年打开的知识天窗,铭记高一高二的厚积薄发,感恩高三冲刺时老师的日夜相伴。真心感激母校为我插上追梦的翅膀!


2018级优秀学子:范昱均(原北京市第二中学通州校区,现就读于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即将赴日内瓦高等国际关系及发展学院深造)

1+3项目带给我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勇气”。以前我是老师眼中“沉默乖巧”的学生,只求在考试中做一个笔头上的胜者。在1+3的英语课上,我被老师push着上台分享读书感受、领导小组讨论、参与演讲比赛。从第一节课的面红耳赤到后来的娴熟和自信,是老师一遍遍告诉我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是非对错。七年后的今天,这些话还时常在耳边萦绕。正是这种勇气让我给实习单位发邮件毛遂自荐,在牛津暑校几百人的大堂里举手提问;让我不畏惧外院保送大神云集,从大一就加入模拟联合国社团英文学术部,这段经历后来深刻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第二个关键词是“眼界”。1+3的课程设置让同学们可以静下心来读书,在书中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窥见另一种生活。我在《巴黎圣母院》中读到美学描绘下寻求庇护的难民,在《奇迹男孩》中读到周遭对一个残疾儿童的歧视,这些细节都与我日后选择“国际事务与发展研究专业”息息相关,共情力的种子其实在七年前便种下了。成长导师制同样令我印象深刻,那是我第一次走进生物实验室,从0到1参与微生物实验。这段经历看似对一个文科生作用不大,却为我本科期间参与联合国世卫组织及南极条约协商会议相关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也助力我成功申请到日内瓦高院国际关系+环境的跨学科项目。


从赵英泽在中医药调研中突破自我,到范昱均带着1+3赋予的勇气即将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从赵一言在阅读与实践中拓宽边界,到范家正用四年时间证明“成长不止于分数”——1+3 项目一直在坚守: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少年都在尊重与机遇中,活成独一无二的自己。

 

如果你也期待在多元课程中探索和发现自己的更多可能,那么,来这里,让你的成长被看见、被点燃。我们在 1+3 等你,共赴一场关于热爱与突破的旅程!



供稿:赵晓楠、陈泽群

图片:1+3项目学生

审稿:程岚、刘彩凤